[1]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[Z].北京: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,2015.
[2] 陈天力,宋翔宇.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研究与探讨-以杭州市为例[J].资源节约与环保,2015(5):191-192.
[3] 王云才,吕东, 彭震伟,等.基于生态网络规划的生态红线划定研究[J].城市规划学刊,2015(3):28-35.
[4] 杨世凡,安裕伦,王培彬,等.贵州赤水河流域生态红线区划分研究[J].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,2015(8):1405-1411.
[5] 俞龙生,李志琴, 梁志斌,等.广州南沙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与管理体系[J].环境工程技术学报,2014,4(5):421-428.
[6] 周兴, 童新华, 华璀,等.广西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布[J].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6(S1)):1-8.
[7] 苏相琴,于嵘, 何雅孜,等.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研究[J]. 环境科学与管理,2015(7):37-39.
[8] 环境保护部,中科院.关于印发《全国生态功能区划(修编版)》的公告[EB/OL].
[2016-10-11].http://www.std.cas.cn/ywzgzdt/201512/t20151203_4486971.html.
[9] 肖荣波,欧阳志云,王效科,等.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析[J].生态学杂志,2005,24(5):551-554.
[10] 刘春霞,李月臣,杨华,等.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[J].地理学报,2011(5):631-642.
[11] 张理宏,李昌哲,杨立文.北京九龙山不同植被水源涵养作用的研究[J].西北林学院学报,1994(1): 18-21.
[12] 吴松,安裕伦,李远艳,等.2000-2010年贵州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特征[J].环保科技,2016(2):1-6.
[13] 颜萍,熊康宁,王恒松,等.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[J].中国水土保持,2016(1):54-59.
[14] 王瑞, 安裕伦.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研究[J].贵州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4(3):28-33.
[15] 张文源,王百田.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分类分级探讨[J].南京林业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5(2):148-154.
[16] 肖荣波,欧阳志云,王效科,等.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析[J].生态学杂志,2005,24(5):551-554.
[1]刘洋,郑小江.恩施市石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初探[J].绵阳师范学院学报,2014,(08):126.[doi:10.16276/j.cnki.cn51-1670/g.2014.08.015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