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吴晓樵.中德文学因缘[M].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 2008.
[2] 卫茂平.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[M].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04.
[3] 张晓青.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在中国的传播历程[J].郑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3,46(4):109-112.
[4] 斯特凡·茨威格.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[M].韩耀成,译.北京:解放军文艺出版社,1997.
[5] 张晓青.斯·茨威格在中国(1949年-2005年)[D].上海:上海外国语大学,2007.
[6] S.茨威格.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(小说)[J].王守仁,译.钟山.1979(3):351.
[7] 茨威格.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[M].高中甫,韩耀成,译.天津:百花文艺出版社,1982.
[8] 茨威格(S.Zweig).斯蒂芬·茨威格小说四篇[M].张玉书,译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79.
[9] 斯·茨威格(Stefan Zweig).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[M].高中甫,等编译.南京:译林出版社,1998.
[10] 刘白羽.谈艺日记四则[J].评论选刊.1987(5):61.
[11] 茨威格.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[M].小爱,译.北京: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,2005.
[12] 黑娃.行走在路上[M].沈阳:沈阳出版社,2011.
[13] 李伟昉.比较文学[M]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7.
[14] 李大成.静听五千年 [M].南昌:江西人民出版社,2016.
[15] 关河悦.2015年中国幽默作品精选[M].武汉:长江文艺出版社,2016.
[16] 微型小说选刊杂志社.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:第8卷[M].南昌:百花洲文艺出版社,2012.
[17] 张祥斌.给创意挠挠痒 激活创意的发散训练题[M].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,2014.
[18] 丁丽英,庞培,等.反阅读[M].上海:上海文艺出版社,2012.